文章来源:admin 时间:2022-12-18
博亚app【粮食生产】 2008年攀枝花市按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工作思路,根据市场和自然资源调整种植业品种结构,走优质、高产、高效之路,认真开展品种试验、示范,着力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农牧系统针对攀枝花市自然灾害严重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抗性强、品质优的农作物品种,发展节水耐旱农业。积极推广节水旱作农业及节水耕作技术,扩大旱作农业面积,推广小水窖、秸秆覆盖栽培、种子包衣等技术,尽量减少大水漫灌面积,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实行平衡施肥,以肥调水措施,根据需要增加磷和钾的施用量,发挥磷肥促根生长的作用,达到以根抗旱的目的;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土壤蓄水量。在部分地方发生洪涝灾害以后,及时组织灾区的群众抢种、补种粮食作物,把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市农牧局完成仁和区布德镇6.7万平方米春季马铃薯示范种植,在仁和区布德镇猛粮坪村开展20万平方米的冬春马铃薯和3.4万平方米的鲜食玉米示范种植。于3月组织召开100余农民参加的现场会,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继续开展早稻生产试验示范,重点在仁和区大龙潭乡干坝子村和啊喇乡永富村进行旱稻试验,采取早稻地膜覆盖技术,出苗齐、苗壮、抗稻曲病强,长势良好。经田间测产,沪旱7号早稻品种单产541.8千克/亩,沪旱6号早稻品种单产455.9千克/亩,试验成效显著。做好荞麦试验工作。市农牧局和盐边县农牧局在盐边县益民乡永益村试验种植苦荞麦1号和苦荞2号品种3.7万平方米,同时收获种子250千克,计划用于2009年田间试验用种。2008年,面向市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冬春洋芋、鲜食豌豆、鲜食玉米等菜用粮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全年新增无公害优质水稻270万平方米、菜用粮720万平方米。重点发展春洋芋、鲜食豌豆。在部分坡薄地和幼龄果园里净作或间、套种豌豆、胡豆等豆科作物或牧草饲料作物;在低中山地区充分利用空闲地扩种春洋芋。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1 225万平方米,比2007年减少1.7%;粮食产量23.01万吨,比2007年增加0.2万吨,其中小春粮食面积13 400万平方米,增长0.98%;产量4.6万吨,减少0.67%。大春粮食面积27 801.4万平方米,比2007年减少853.4万平方米,减少3%;产量18.6万吨,增加0.27万吨,【蔬菜生产】 2008年,全市大力发展特色无公害蔬菜生产。蔬菜种植面积11 042.3万平方米,增长3.6%;产量50.29万吨,与2007年持平。产值4.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1元。其中早春蔬菜种植7 965.7万平方米,产量31.5万吨;新增大棚蔬菜403万平方米。2008年推广设施蔬菜大棚栽培面积1 332.2万平方米,增加200万平方米。发展盐边北部地区蔬菜基地面积39.2万平方米,增加22.5万平方米。盐边县惠民乡的种植户以种植茄子为主。永兴镇、惠民乡的设施蔬菜、西瓜等种植大户成立盐边县茂盛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兴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全市食用菌产量1 833.17吨,纯收入1 260.21万元,种植食用菌品种有平菇、香菇、金针菇、茶树菇、巴西菇。野生菌主要品种有鸡枞、牛肝菌、大脚菇、木耳等,主要集中在6~9月上市。加强品种选育和良种推广,推广棚冠4号、成丰1号番茄、玉春苦瓜、津优40、41黄瓜、攀豇1号、攀豇2号,茄杂3号、黑秀茄、早绿苦瓜新品种。通过新品种的引进,扩大良种覆盖面积,优化蔬菜品种的种植结构,提高攀枝花市蔬菜的市场竞争力。【水果生产】 充分利用攀枝花光热气候资源,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基地建设及设施农业建设速度,基本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1月在盐边县安宁乡示范种植超甜抗裂西瓜新品种“京欣”6 670平方米,农户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对果园的病虫害采用生物农药统防统治,开展果实套袋等工作,取得明显的效果。全市水果种植面积18 648万平方米,产量12.45万吨,分别比2007年增长4.5%和10%;产值3.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58元。其中,芒果8 025万平方米,产量2.4万吨;枇杷3 197万平方米,产量0.41万吨;石榴865.8万平方米,产量0.6万吨;柑橘865万平方米,产量0.4万吨。2008年新建特色水果基地1 250万平方米。2008年继续加大芒果老品种的改造力度,积极发动、组织农户改造芒果老品种高接换种工作。重点对仁和区布德镇猛良坪村19.98万平方米芒果进行改造,改造后的芒果品种以凯特和吉禄为主。全市共完成芒果老品种改造153.5万平方米,提高了攀枝花市芒果的良种率。【蚕桑生产】 蚕桑生产以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单产、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和经济效益为目的,采取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开拓市场等措施,搞好蚕种质量的监督管理和蚕前、蚕中、蚕后的服务工作。2008年全市共发蚕种85 100盒,比2007年增发10 174盒,增长7.4%;生产蚕茧3 130吨,比2007年增长7.7%;养蚕平均单产36.8公斤,比2007年降低1.2公斤。全年蚕农产茧收入为6 050万元。加强行业管理,规范“蚕茧、蚕种、蚕药”市场。市农牧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蚕种供应许可证》持证单位加强监管力度。2008年4月1~3日,市农牧局蚕桑管理站在米易县丙谷镇进行蚕种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对涉及蚕种供应、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农业部蚕种积极围绕打造特色农业蚕桑基地,市农牧局编制《攀枝花市打造特色农业优质蚕桑项目发展规划》。为新栽植4 000万平方米桑园,建设666.67万平方米规模的科技示范园,新建市蚕种质量监督检验室等监测体系,推进盐边县天成公司缫丝厂设备更新技改作好项目准备、预算编制等作好各项项目准备工作。加强蚕种质量监管和检验检疫。市农牧局2008年派工作人员到蚕种冷库监督、配合对全市使用的85 000盒蚕种进行发种前的浸酸、浴消、整理、装盒和成品检验检疫工作,让全市农民用上“放心蚕种”,全年没有出现蚕农对蚕种质量的投诉现象。产经营者知法、守法。认真开展蚕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主要推广小蚕共育技术、蚕病统防统消技术、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纸板方格簇等新技术,全年小蚕共育面达到90%以上、蚕病统防统消面达到80%、推广大蚕省力化蚕台1 500套、纸板方格簇、塑料折簇等优良簇具3万片,全市优良簇具占85%。2008年春季引进“新芸、玉泉”新蚕品种进行试验,反映情况良好。强化服务意识,做好招商引资和优质蚕茧基地建设。积极协助市物价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搞好蚕茧收购价格审定,攀枝花市及周边蚕茧收购市场管理的协调等工作。全年组织召开蚕茧收购以及价格协调会5次,全年没有出现蚕茧收购“打白条”的现象。【植物检疫】 2008年,全市开展有害生物调查及病虫害测报。对有害植物三裂叶豚草进行普查,市农牧局组织县区植检人员到自贡市考察三裂叶豚草疫情现场,并制订攀枝花市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安排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年底完成普查工作,全市没有发现有害植物三裂叶豚草。及时开展柑橘大实蝇全面普查,市农牧局植保站除安排落实普查方案和任务外,还下到各县区主要柑橘园指导普查工作,年底完成《攀枝花市柑橘大实蝇普查工作总结》,全市没有发现柑橘大实蝇病。积极推进稻水象甲阻截带建设,制订《攀枝花市阻截稻水象甲传入行动方案》,组织市、县(区)植检人员到云南现场考察学习稻水象甲防除经验,在全市设立10个重点监测点进行系统监测,并下拨5万元专项工作经费。参与对福寿螺、假高粱等5种外来有害生物进行普查监测。对全市柑橘小实蝇监测及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加强全市植物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的规范化管理,计算机网上出证率达到90%以上。加强农药市场管理工作,加大《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通告》宣传力度,在全市每个农药经销门市和蔬菜、水果基地村均进行宣传和张贴。拟定《无公害农产品适用农药品种推荐名录》,通过技术培训、示范和植保新技术推广指导广大农户使用无公害农药。市农牧局牵头全年组织全市春季和秋季两次农药市场执法检查,不定期抽查10次,通过检查、宣传、教育和查处,有效地清理整顿全市农药市场。【病虫害防治】 2008年全市农牧系统认真抓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工作。市农牧局制定《全市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征求县区意见修改后上报市政府审批。2008年在全市建立重大病虫害控制技术示范区3个(蔬菜、芒果、水稻各1个),示范面积200万平方米。大力开展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宣传培训,落实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任务,通过示范推广杀虫灯、性诱剂、天然除虫菊、诱虫黄板蓝板等新技术,在全市建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11个,示范面积340万平方米。市农牧局指导各县区组建植保专业队20个,并制定管理细则。调运分配机动喷雾器80台,开展对机手的培训100人(次)。全市对重大病虫开展统一防治,市农牧局2008年下乡督导重大病虫防治10次,据统计,全年农作物病虫累计发生42 590万平方米,防治81 252万平方米,其中统一防治24 575万平方米、综合防治56 676万平方米。挽回粮食损失2.86万吨,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加强病虫测报体系建设。全市农作物区域病虫测报站已基本建成,待扫尾工作完成后向省厅申报验收。市农牧局主持建立的16个基层群众测报点已开始正常运转,通过对县、重点乡的测报员进行培训并配备必要的测报设备,已初步形成新型的市、县、乡病虫测报体系。2008年市农牧局争取省、市病虫害防治项目经费30万元,购置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0台。通过技物结合、配送服务、田间指导、农民田间学校、联系协会和种植大户等方式,切实落实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高重大病虫防治技术到位率,有效控制斑潜蝇、小麦锈病、水稻螟虫、芒果炭疽病、石榴桃蛀螟、农田鼠害等重大病虫灾害的发生。【无公害农产品】 市农牧局认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规范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抽样监测工作,全年共抽样检测503个农产品,其中抽检蔬菜样品413个;猪肉样品30个,主要检测土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含量等8个参数;水产品样品60个,主要检测氯霉素、呋喃唑酮、无色孔雀石绿残留等3个参数。3月,市农牧局组织开展食用菌使用荧光增白剂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拟定整治方案,针对部分双孢菇、百灵菇使用荧光增白剂的问题,对超市、农贸市场、生产基地的食用菌进行专项抽样检测、检查工作,保证消费者的食用安全。完成省农业厅安排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根据省农业厅的安排,分别在1月、4月和9月,完成对雅安市、甘孜州2地农产品样品的例行交叉监测工作,并将监测结果按时上报省农业厅。市农牧局每月定期抽样进行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速测,每次30个样,每季度末作出监测评估报告,年底形成《蔬菜农药残留专项质量安全评价报告》。2008年度蔬菜农药残留全市抽检合格率89.6%,比2007年下降2.7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合格率低5.6个百分点。按时完成《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起草工作;年初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点》和《攀枝花市2008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书》。积极争取到省农业厅例行监测经费12万元,市财政例行监测经费22.5万元,运行经费22.5万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实施无公害经济作物的栽培和技术,加强无公害体系建设,完善各项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实施,开展无公害技术操作规程推广应用,从种子处理、育苗到生长发育期间的农事操作全部推行无公害管理,逐步推广田间速测,减少农药等有害残留物质;推广无公害实用栽培技术,指导培训农民进行秸杆还田,沤制无公害农家肥,对土壤进行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同时,开展无公害肥料平衡施肥技术推广,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率;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通过频振式杀虫灯和粘虫纸在早春反季节蔬菜上的生物防虫应用示范,害虫防治投入减少1 200元/万平方米,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加强无公害技术培训,共举办无公害栽培技术培训89期,计6 700人(次),技术人员一道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查,针对现状以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畜牧生产】 2008年,在全市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强良种管理,实施良种生产经营许可。推广良种的繁育和利用技术,良种良法。全市猪繁杂交比例已达60%,肉牛、肉羊良种及杂交改良面分别达12%和50%,禽兔良种面90%,分别比2007年增长7%、3%、8%和5%。积极开展畜牧生产技术培训和政策法规宣传,市农牧局对金龟村、格里坪村、昔格达村、红格村等地农民进行6期种草养羊、养鸡技术培训,培训人员300人次。直接技术指导盐边县红格镇昔格达村、红格村20户农民进行林下种草养鸡示范。在全市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有关畜牧法律法规,购买《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问答等书籍120册赠送给养殖大户。积极扶持畜牧产业化经营,着重帮助米易县得石镇养羊协会繁育、推广金堂黑山羊。通过牧草种植和利用先进技术,提高该镇黑山羊繁育质量和数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重要途径之一。开展全市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按照农业部污染普查的要求,市农牧局历时3个月,对全市446户规模场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市畜牧业生产情况,为下一步规划和实施畜禽养殖小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2008年,全市肉类总产量6.5万吨,增长3.7%;生猪出栏62.67万头,增长0.4%;牛出栏3.75万头,增长5%;羊出栏33.62万只,增长7.4%;家禽出栏498.4万只,增长19.2%。【动物防疫】 2008年,市农牧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攀枝花市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实施办法》,加快依法治农步伐,确保农业法律法规顺利实施,依法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严格按照《攀枝花市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实施办法》指导各县(区)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工作。为了保证全市农村散养户免费强制免疫政策的落实,严格按照《攀枝花市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实施意见》指导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工作,使动物防疫责任从县、乡(镇)到村、社做到层层落实。积极争取动物防疫经费,2008年,落实市、县动物防疫经费533万元,其中市级119万元、盐边县129.8万元、米易县88.6万元、仁和区43.6万元、东区86万元、西区66万元。市动物重大疫病防治指挥部办公室代表市人民政府对各县(区)人民政府及市级有关部门动物防疫工作实施年度考核,综合评定了工作成效。分别于2008年5月和10月对各县(区)春秋防工作进行随机抽样监督检查,各县(区)又分别对各乡(镇)的工作进行检查,“预防为主”的防疫方针及“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防疫责任制度得到较好的贯彻,有力地促进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工作的开展。春秋两季随机抽查16个乡镇32个村480户农户的动物防疫情况,猪瘟免疫率94.4%,蓝耳病免疫率99%,牲畜口蹄疫免疫率99.4%,山羊痘免疫率99.7%,新城疫免疫率99.4%,禽流感免疫率98.9%。全年共完成禽流感病原学采样400羽份,口蹄疫病原学采样320头份,猪瘟病原学采样161头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原学采样161头,鸡新城疫病原学采样560羽份,野禽粪便20份送省畜牧食品局监测。对全市的犬只随机采样进行狂犬病病毒监测,共监测182只犬,检出阳性犬1只,立即下发《关于狂犬病监测阳性犬的处置通知》,要求东区对阳性犬采取扑杀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同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共扑杀销毁阳性犬及同群犬2只;完成血吸虫病监测血样600份,无阳性;奶牛结核、布病各监测314头,其中结核阳性1头,已淘汰,布病监测全部为阴性。认真落实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值班工作,根据省动物重大疫病防治指挥部相关文件精神,市农牧局全年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口蹄疫等疫病防控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一旦发现可疑疫病,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排查。围绕动物防疫工作,落实防疫物资储备。为了规范重大动物疫病防疫物资的管理,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效能,市农牧局制定《攀枝花市重大动物疫病防疫物资管理制度》。要求防疫物资实行账物分离,专人、专账和专库管理,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2008年2月和8月将省分配疫苗及物资猪瘟脾淋苗168万头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332.96万毫升,猪口蹄疫232万毫升,牛、羊口蹄疫178万毫升,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疫苗487万毫升、H5-H9疫苗229万毫升,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二联苗103万羽份;耳标116.5万套及时调运到攀枝花。市级购疫苗及防疫物资猪瘟细胞苗12万头份,山羊痘100.65万头份,鸡新城疫412万羽份;全年储备使用消毒药品7.5吨、防护服915套防疫物资,切实保障了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完成全市动物防疫信息管理及重大动物疫病控制指挥调度网络系统建设。该网络系统由市、县共同筹资40万元进行建设,将实现市、县、乡网络互联,把全市的防疫信息、地理信息和智能分析有机结合,随时查询了解辖区内各乡镇动物防疫及畜牧发展基础数据。县级操作员的培训已于10月中旬完成,待各县(区)对乡镇人员培训,年底进入正式运行阶段。及时购买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释义及实用指南,要求各级防疫人员认真学习领会新法,依法防控动物疫病。为让广大群众了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做到依法养殖、依法防疫,市农牧局统一购买680套胶版印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印制2.86万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明白纸》进行张贴宣传。组织培训《动物防疫管理与检疫监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新进展》、《动物防疫及畜牧生产网络化管理与畜产品质量安全标识溯源》等专题,共培训动物防疫人员50余名,为全市的动物防疫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0月中旬,组织各县(区)20名动物防疫及畜牧管理骨干人员进行动物防疫网络化管理培训,更新了知识,提高了素质。【畜产品检疫】 2008年,市农牧局全面推进动物检疫事权移交工作。按照市政府2007年第23次常务会决议的要求,涉及动物检疫及检疫执法监督有关的人、事、财权一并移交东区和西区管理。根据市政府《关于动物检疫事权移交实施意见》的规定,认真组织实施事权移交工作。成立移交工作组分赴东、西区进行衔接和业务指导,按预期进度完成移交所需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市政府的批准延期3个月移交以后,市农牧局继续履行市动物检疫工作职责,强化检疫监管工作,建立完善检疫工作设施和规章制度,加强与东、西区部门间的衔接和沟通。于2008年3月31日实现顺利移交。移交人员45名,其中正式人员16名,临时聘用人员29名;移交各种资料文档19个类别1 000余份。现场清点移交了市农牧局配备整齐的检疫设施设备和物品36个类别400台(套)。通过市农牧局的积极努力,使东、西区的动物检疫工作在较短时间内步入正轨,达到市政府提出的“无缝对接”移交要求。依法行政,认真抓好检疫执法监管工作。2008年1~3月市农牧局直管的屠场、博亚app最新下载市场共检疫收费12万元,检疫生猪29 704头,入场补检3 192头,回收检疫证明4 673份,回收耳标24 000枚,检疫牛923头、羊1 143只、活禽5万羽、冻制品2万公斤。检出病死猪23头,高温处理23头。在全年的检疫监管工作中,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按照动物检疫操作规程,进一步完善屠宰检疫的记录记载,配备与之相适应的检疫检验设备,做到了“驻场检疫、有宰必检、随宰随检、该检部位必检”的要求,确保了畜产品的卫生安全质量。积极参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在“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市农牧局出动执法人员25人次,带队深入奶点和养殖场,彻查问题奶,不留死角。参与抽样检测,消除市民的恐惧心理,确保市场繁荣和社会的稳定。认真开展动物疫病抽样检测。全年动物检疫站实验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金标试纸卡检测方式,共监测动物疫病样品13 057份,其中:禽流感4 222份、新城疫847份、猪瘟2 847份、口蹄疫1 534份、猪蓝耳病2 807份、狂犬病200份、血吸虫病600份,为各区、县了解疫情动态和掌握免疫效果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龙头”企业】 2008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积极抓好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利用独特的气候、光热资源,大力发展热带、带优质特色水果、反季节蔬菜、优质烤烟等,现已基本形成特色水果生产优质化、早市蔬菜生产规模化、烤烟生产基地化、畜牧水产良种化。全市现有41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龙头企业总资产达15.51亿元,年销售收入12.94亿元,实现净利润13 797万元。比2007年分别增长10%、79%、52%、-16%。企业总体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普遍增强,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农民收入。积极主动为龙头企业服务,主动协调金鼎担保公司为锐华农业、田远农业、平大生物、鑫旺农业等龙头企业担保融资的问题。8月完成龙头企业贴息及奖励项目审查。对万民牧业公司、平大生物公司等1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的10个贴息(总额度9 760万元)及5个奖励项目开展认真调查、审核。为平大生物公司、大笮风农业公司、田远农业公司等争取到145.6万元贴息和95万元奖励资金。【农民专合组织】 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08年末,全市在工商、民政、供销、科协等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127家,比2007年减少95家,主要原因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后,部分专业协会转型为合作社;二是部分专业协会由于缺乏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运转困难甚至没有运转,已经消亡。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总数25 611户,带动农户73 007户。工商注册80家,比2007年新增67家;民政注册26家;农业部门注册1家;科协注册的有10家;其他10家。按行业划分:种植业56家,养殖业20家,服务业27家,其他24家。2008年全市专业合作组织销售总收入29 157.1万元,销售收入在500万以上的9家,专业合作组织成员户均收入20 600元,比当地农户户均纯收入高3 000余元。攀枝花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兴办,仁和前进普达芒果合作社、米易县芭蕉箐枇杷专业合作社等都是以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组建;组织形式多元化,既有种养大户牵头的,也有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从初期的生产领域合作起步,逐步向品牌、流通领域发展,攀枝花市联庆大田石榴专业合作社由单独组织生产发展到帮助种植户进行生产资料采购、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果实套袋、产品营销等全方位服务;一批优质品牌逐步形成,产品远销省内外。“仁和”芒果,“攀西”石榴远销西安、北京、广州、成都等地。【组织管理】 2008年度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以“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进一步规范、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和增强龙头企业自身实力、带动能力。4月中旬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全市农业产业化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会议,安排推进产业化工作,根据相关单位领导变化,会上调整市级产业化领导小组成员。完成4家市级龙头企业的新增评定工作,根据《攀枝花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管理办法》和企业申请,市农牧局于2008年1~2月通过初审、会审、公示、发文等程序,新增评定出汇森林业公司、四方科技公司、捷茂中药材公司、益寿堂医药公司4家企业为2007~2008年度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在2月26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上举行授牌仪式。完成41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的监测工作。按照《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第四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监测工作的通知》(川农办\[2008\]21号)要求,市产业化办对绿生公司、华森糖业公司、锐华农业公司、天成丝绸公司、大笮风农业公司5家省级龙头企业进行认真调研,提出初审监测意见,并按时完成所有申报监测材料的报送工作。完成农业产业化调研工作,11月上旬,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市农牧局组织林业、水利、农业银行、市农科院等单位,到全市5个区县与5位分管农业的区(县)党委(或政府)负责人,6位乡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12位区(县)农牧、林业部门负责人,10家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15个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5个种植大户,62位村民代表,进行了座谈,共同就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农村融资存在的困难、统筹城乡发展等问题,进行研讨。调研期间共召开座谈会12次,走访农业龙头企业8家。征集到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关的建议21条,撰写《攀枝花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农产品展销】 2008年市农牧局牵头,于9~10月期间,组织全市部分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产品参加北京农交会、成都西博会、上海灾区农产品展销会,大力宣传攀枝花特色农产品。先后组织仁和区、西区、盐边县和米易县农牧局和攀枝花市田远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大笮风农业公司、锐华农业、平大生物公司等10余家企业参加展览;展品包括攀西牌石榴、仁和牌芒果、国圣有机茶、雌雄牌何首乌茶、福田谷木瓜深加工产品、攀西阳光系列葡萄酒等数十种具有攀枝花特色的产品。接待观众2万多人(次),其中接待重要嘉宾、客户200余人(次);全天候循环播放专门制作的介绍攀枝花特色农业的专题片,发放宣传资料、产品信息5 000份;10月29日,省委还亲临攀枝花展位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展览期间,先后和丰乐居(乐家)连锁有限公司、北京果品公司等企业就合资生产销售攀枝花芒果、石榴、葡萄酒等特色产品,达成意向性协议。攀枝花市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众多国外客商的目光,巴西、韩国、斯里兰卡、挪威等12个国家的客商到攀枝花展位咨询并互留了联系方式,形成长期合作意向。【农民负担监管】 2008年,市农负办继续严格执行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当前减负工作的各项政策,市、县两级各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了攀枝花市全年无1起因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全市各级政府和各涉农部门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纳入廉政建设和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实行工作“一票否决制”。市、县(区)两级都分别成立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和农民负担管理办公室,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各级领导小组适时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农民减负工作中存在的有关问题,确保责任和任务得到落实。全面落实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按照《农业部、国务院纠风办、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法制办、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印发〈关于2007年农民负担检查情况和2008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农经发\[2008\]5号)文规定,定期对涉及农民负担收费文件的收费项目、范围、标准等进行清理、梳理和规范。8月,市物价局对《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攀枝花市煤炭采空沉陷区农村移民安置实施意见》等涉农文件进行严格审查把关,同时对涉农方面的规范性、政策性文件进行清理,共清理涉农收费文件59件,拟废止24件,已报送市政府审定。全面做好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制”,严格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全国农资价格和涉农收费专项检查的通知》(发改价检\[2007\]284号)文件和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纠风办印制的《关于印发〈2008年涉农收费和价格公示表〉的通知》(川价发\[2008\]61号)文件要求,保持农资价格的基本稳定,对尿素等化肥价格实行经营环节差率控制;对杂交水稻、: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杂交玉米种子价格实行最高限价管理。凡是向农民收取农业税收或行政事业性收费以及重要商品必须实行收费部门、乡(镇)政府、村组三个层次多种形式对社会进行公示。全市44个乡镇,354个行政村都设有公示牌,乡镇一级公示比较规范,村级公示质量较差。落实农民负担“监督卡制”,按照省农负办要求,统一印制农民权益义务监督卡分发到县(区),并及时填发到户。印制13.5万份农民权益义务监督卡于7月底前填发到户,所有惠农政策兑现情况都在监督卡上填写清楚,让农民明明白白受益。继续执行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的报刊订阅费用“限额制”。坚持自愿订阅原则,严禁摊派订阅指标,对农村中小学校公费订阅党报党刊和乡村报刊订阅实行限额管理。全年没有接到报刊乱摊派发行方面的举报。落实涉农案(事)件“责任追究制”。攀枝花市继续坚持减轻农民负担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制度,将减轻农民负担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建立预防和查处涉农案(事)件的有效机制,凡辖区内因违反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而发生恶性案(事)件,将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和有关人员的责任。为农民工开展维权工作,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8年督促用人单位为1 843名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为1 542名劳动者补办各项社会保险。在法院开展“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专项行动。做到“便民”、“利民”,要让广大的农民工更方便、更快捷地实现自身合法权益,努力避免农民工因“无钱打官司”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发生。已受理农民工维权案273件,审结210件,涉及农民工413人,结案标的381.96万元。全市处理和调解农民工各种纠纷174件,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1 352万元。规范“一事一议”村内公益事业筹资筹劳行为,2008年,全市积极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培训活动,在28个乡镇,共举办培训10期,培训农民600人(次)。发培训材料3 000余份;培训乡村干部200余人,发放“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资料230份。凡是农民负担来信来访,都要求在第一受访单位得到热情接待和认真处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解决或者转办反映的问题,落实信访首问责任,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问题处理在基层。2008年市、县农负办共接到55起信访件,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纠纷、“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程序和范围咨询。信访办结率100%,农民满意度90%,有效地避免了涉农恶性案(事)件的发生。【落实惠农政策】 2008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11 356万元,比2007年增长18%。重点用于支持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其中用于农村公路、水利、能源等固定资产建设3 000万元,用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困难学生补助等经费为3 769万元。省发改委下达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资金6 302.4万元,比2007年增长55%;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255万元,农村饮水安全595万元;农村基层组织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总投资6 053万元。推行农业保险工作,2008年在认线年的经验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农业保险工作正常有序进行。全年共承保水稻508.4万平方米;承保玉米417.5万平方米;承保能繁母猪26 039头。全市共实现签单保费190.6万元,农户自负保费34.5万元。积极开展科技储粮活动,市、县粮食局采取向农民散发科技储粮资料、办黑板报等形式宣传科技储粮知识,共印发资料2万份,给农户免费分发220个科技储粮小粮仓。“八三○”地震后,市粮食局筹资100万元,免费向灾区农户及时发放2 500个应急小粮仓,解决了受灾农户的储量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减损。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攀枝花市通村公路建设补助标准由原来的15万元/千米进一步提高到25万元/千米,补助标准达到了每千米总造价的85%左右,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开通绿色通道,对农村鲜活农产品及有关生产资料的运输予以及时放行,免收过路过桥费,2008年共减免通行费近300万元,切实让群众受益。【兑现补贴奖励】 2008年,全市兑现粮食直补资金为254万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为1 614万元,良种补贴272万元,农机购置补贴457.89万元,各县区都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折通”及时足额兑现到种粮农民手中。认真执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中等职业学校家庭贫困学生政府助学行动,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2008年春季学期全市免除学杂费学生95 241人次,免书本费学生95 241人次,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16 934人次。2008年秋季学期全市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共有94 046名在校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16 934人。2008年春季资助县镇、农村公办普通高中家庭特别困难学生438人;秋季学期资助县镇、农村公办普通高中家庭特别困难学生513人,投入资金24万元。籍学生实行免学费、减教科书费和补助生活费。2008年春季学期资助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一减一免”644人,享受国家助学金4 713人,补助金额417.8万元。严格执行《退耕地还林条例》和退耕还林各项政策,指导和督促各县区抓好工程质量县级自查、补植补播、问题整改、退耕还林政策和后续政策兑现等各项工作。全年兑现退耕还林补助款4 265.9万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及时兑现农村社会救助金。2008年市级财政预算农村低保资金180万元;县(区)(不含盐边)财政预算175.5万元;中央、省级财政补助618万元。全市农村低保户15 699户,35 600人,支出低保金1 916.16万元,人均月累计救助46.62元。继续对农村牲畜重大疫病实行强制免费免疫。根据《攀枝花市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工作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实施意见》(攀府办\[2008\]20号)的要求,对辖区内所有农户饲养的猪、牛、羊和鸡进行了口蹄疫、猪瘟、新城疫和山羊痘、禽流感合猪蓝耳病六个病种的免费强制免疫,支出免疫经费532.97万元,其中市级经费119万元。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优待政策,2008年全市共有47 357户享受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3 795人,落实兑现奖励扶助金每人每年600元。享受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政策254人;兑现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扶贫政策2户;农村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独生子女父母61人纳入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中,11人开始领取每月500元左右的养老保险金,已通过伤残鉴定并将纳入2008年养老保险的26人,享受每人每年600元定期扶助的19人;实施计划生育“三结合”帮扶、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幸福工程”、“关爱女孩”行动等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发放农机购机补贴,2008年,全市兑现购机补贴项目资金457.89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 067.762万。新增各类作业机械2 201台套,优化了农机装备机构,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使得全市投入农业作业各类农机具总量达到5 000余台(辆),确保了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兑现烟草行业补贴,2008年全市的烤烟生产实行烟草行业扶持和市级专项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市烟草公司安排专项扶持资金4 034万元,市级财政安排扶持资金300万元。烟草公司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前期生产扶持补贴、燃煤补贴、生产保险、防灾减灾、科技推广、风险救助等;市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生产保险配套、设施建设、风险救助、科研经费、目标责任奖等。燃煤补贴20元/担,生产物资补贴127.5元/亩,品种补贴120元/担,烤房补贴:密集式烤房补贴21 000元/座,热源外置普改密补贴6 000元/座(含新建),热源内置普改密补贴3 000元/座(含新建),新建普通烤房可享受500元/座的建设补贴。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补助资金全部到位。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08年,省、市、县(区)财政共计补助投资740万元,其中市财政投资151.2万元。【开展合作医疗】 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5个县(区)全覆盖,参合率为91.11%。共筹集参合资金3 755.2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 854万元、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 182.16万元、市级财政补助资金100.69万元、县级财政补助资金146.70万元、个人缴纳参合资金471.73万元。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累计受益86 224人次,支出金额2 519.01万元。统筹基金支出2 392.61万元,其中参合农民住院补偿43 199人次,补偿金额2 391.37万元,实际补偿比37.23%;门诊家庭账户补偿42 960人次,补偿金额126.40万元,人均补偿29.42元。【农技推广】 2008年,市农牧局继续组织广大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开展农牧业技术推广集团承包,共落实集团承包项目工作经费23万元,组织市县(区)两级200名农牧业科技工作者下乡开展科技承包,年底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改革,自2007年初省政府下达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以来,市农牧局会同市财政局、市编办、市林业局、市农机水利局、市法制局、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部门积极开展调研,综合各方意见,形成《攀枝花市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以乡(镇)建立农技推广机构,县级业务部门主管,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改革原则。2008年2月29日市政府常务会研究讨论通过,并以攀府发\[2008\]7号正式下发《攀枝花市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全市各县(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切实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领导。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2008年各县区积极制定案。认真开展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作,2008年在仁和区开展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完成对14个乡镇38个村22 800人次的技术培训,培训骨干农民1 520人,带动农户科技推广3 020户,集中培训15天,现场指导15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2 800份,已建书屋33个,共发放科技图书25 000册,发放书柜33套,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校挂牌38个。每个受训农民发放1张培训卡、l套技术资料,受训农民农业科技水平得到提高。搞好科技入户工程,省级科技入户项目在盐边县5个乡的32个村500户农户中实施特色水果,兼顾林下种草养畜,全年共举办技术指导员培训班3期,受训人员65人次,科技示范户培训班42期,受训人员4 25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3 500份,建立500户科技示范户,示范面积213.33万平方米,辐射带动1.2万户水果种植户。科技示范户芒果平均亩产1 533.3公斤,辐射户平均亩产1 259.1公斤,科技示范户比普通农户亩增产592.7公斤,增幅63.5%,辐射户比普通农户亩增产318.2公斤,增幅33.8%:柑橘平均亩产3 911.3公斤,辐射户平均亩产3 577.8公斤,科技示范户比普通农户增产449.5公斤,增幅12.9%,辐射户比普通农户增产116公斤,增幅3.4%。配合中国热带农业作物科学院在盐边县实施部级科技入户芒果项目,共在盐边县的3个镇12个村建立122户示范户,举办专题培训12场,培训800人,芒果产量示范户较上年增加15%~20%,户均收入增加1 252.8元,增收30%。2008年全市阳光工程培训严格执行《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细则》规定,建立学员的培训台账和转移台账,全年超额完成省下目标2 200人的计划,实际培训2 530人,完成任务的115%。市农牧局在13个乡、23村举办农民田间学校23个班,受训农民达1 100人;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动员科技人员下乡开展科技培训,市农牧局安排4万元专项资金,组织12个事业站的科技人员建立200户科技示范户,根据各地的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按照一村一品原则开展技术培训,同时带动10万户农户进行科技推广。全年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0.4万人次,培训骨干农民2 908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45%。【农广校招生与培训】 2008年,市农广校按照四川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围绕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田间学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中等职业学历素质教育,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品牌培训等民生工程。2008年,市农广校有2006级、2007级农业中等职业在校学生345人,按照省农广校的教学计划聘请专兼职教师按时进行辅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运用能力,辅导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做好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宣传动员、组织工作。为了落实四川省农广校实施“十万中专生培训计划”和《2008年全省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目标任务》,确保任务全面完成,市农牧局在各县区结合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工作,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盐边县农广校在惠民乡的兴隆村建立教学班,方便农民,把农业中专班办在了农民的家门口,深受农民欢迎,在该村招收了农业种植业专业学生26人;米易县农广校结合田间学校培训和防疫员培训,在全县招收学员55人;仁和区农广校与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结合,在大龙潭乡招收现代种植专业学员36人。市农广校结合打造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在红格招收果树专业36人。全市农广校2008年共招生153人,超额完成中专招生100人的任务。开展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市农广校按照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认真组织各区、县分校开展自评工作,严格按照《农广校指标体系》各项内容评估打分,认真填写《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全国县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自评表》。于2008年10月12~15日通过省农广校评估验收,盐边县农广校得分79.66分,米易县农广校82.5,仁和区农广校91.3分,综合评估B级(良好)。并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为农广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做好校内的日常事务管理和毕业学员的各项资料上报工作。市农广校2008年中专毕业生129人,全面完成学员的毕业资料上报和毕业工作,毕业生率达98%。【种子管理】 2008年,全市种子管理部门加强种子执法检查,组织到各县区开展日常种子市场检查15次,出动执法人员120人次。积极参加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参加全市农资市场种子执法检查7次。开展种子区域试验及新品种引种推广工作,攀枝花市农牧局严格按照区域试验管理要求积极开展工作,2008年在盐边县益民乡益民村区域试验9个玉米品种;在盐边县红格镇昔格达村区域试验14个水稻品种。10月初完成全部试验数据的整理,同时将资料上报省农业厅,按时完成区域试验任务。认真开展新品种引种试验工作。全年在盐边县益民乡试验玉米品种20个、盐边县红格乡昔格达村试验水稻品种28个、米易县草场乡试验玉米品种11个、米易县丙谷镇试验水稻品种9个、仁和区总发乡湾控村上湾控社试验水稻品种8个、仁和区大龙谭乡试验玉米品种6个。水稻试验品种比对平均每亩增产63千克,增幅9.6%;玉米比对品种平均亩增产74千克,增幅10.3%。筛选出的优良品种水稻5个,玉米品种6个,作为2009年各县区水稻、玉米的主推品种。市县农牧局种子站共同开展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抽检杂交水稻种子和杂交玉米种子432批次,品种检验覆盖率达100%,检验蔬菜品种种子216批次,检验率31%。检验出玉米不合格品种17个、水稻品种8个。按规定,检验结束后,市农牧局种子站及时将检验数据通知经营户,同时通知分管县区的种子执法部门,依法对不合格的种子进行处理。全年培训种子经营户4次,培训人员361人次。结合种子市场检查和“科技下乡”活动向种子经营户和农民群众宣传种子法100余次。主要培训和宣传与种子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农田基本建设】 2008年,全市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9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 500万元。其中改造冬水田135万平方米、下湿田130万平方米、土改田200万平方米、非耕地130万平方米。改造中低产田土2 190万平方米。修建农田排灌渠系80条,总长度2万米;修建蓄水池1 100口;堆沤肥40万吨。认线年全市实际完成测土配方施肥8 459万平方米,其中取土样1 440个、植株样110个、化验土样1 000个、研发配方10个、推广配方肥3 810吨。为了确保高质量完成农业污染源调查工作任务,市农牧局共组织污染源普查技术培训12期,培训人员5 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编印简报230份,组织市、县工作检查32次,抽查项目45个。市农牧局土肥站完成农业污染源调查表格3 258套,其中种植业2 106套、畜禽养殖业446套、水产养殖业700套,并通过阶段验收。完成数据统计、审查、复核、上报工作。争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2 742万元。其中中央、省级农村能源资金642万元,中央、省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 000万元,中央、省级测土配方施肥资金100万元。坚持“中、小、微”、“蓄、引、节、提”相结合的水利工作方针,突出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基本建设;实施治水兴村、农网改造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抓好水毁恢复、渔业发展、灌区改造、深化水利改革。全年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5万人;启动27座病险水库整治;综合治理水土流失100.21平方千米,新增节水及高效节水灌面1 232万平方米;新增提灌设施63台1 112千瓦。2008年全市共投入水利农机建设资金42 393.4万元,比2007年增长15.8%。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4亿元,新建农村公路471.55千米,完成乡村机耕道硬化45.8千米。完成退耕还林866万平方米,完成配套荒山造林人工造林8 904万平方米。2008年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1 349口。国家、省、市、县(区)共计投入建设资金1 100万元,其中国债项目资金360万元、省级户用沼气建设项目资金29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配套建设资金151.2万元、县(区)配套建设资金298.8万元。改建省柴节煤灶12.38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56万平方米;建生态家园富民新村、生态家园、小型公益、国债项目能源示范点112个。为了配合省“李冰杯”管理项目的竞赛活动,继续开展农建杯管理项目的评选活动,完善“农建杯”考核奖惩办法,并将农建工作纳入县区党政和农建办综合目标考核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进展速度和质量。参加省“李冰杯”管理项目竞赛活动,攀枝花市获得三等奖。【抗灾救灾】 2008年,攀枝花市先后遭受低温冻害、冰雹大风、地质灾害、暴雨、洪涝、“八三○”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袭击。灾害涉及5个县(区)、44个乡镇、48.96万人(次),死亡大牲畜256头,损坏房屋297 690间,倒塌房屋6 621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5 244.7万平方米,成灾4 382.3万平方米,绝收1 025.6万平方米,粮食减产1.66万吨,死亡10人。低温冻害 2008年初,受南方冰雪灾害天气的影响,攀枝花市部分地区遭受低温冻害袭击。1月,米易县先后3次遭受近30年来最为严重的霜冻灾害,致使全县12个乡(镇)均不同程度受灾。灾害涉及12个乡(镇)8.6万人,成灾4.6万人,农作物受灾3 130万平方米,成灾1 931万平方米,绝收719万平方米,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 636万元。冰雹大风灾害 年内5个县(区)21个乡镇遭受冰雹大风灾害袭击,受灾人口5.85万人,损坏房屋137间,农作物受灾1 784.9万平方米,成灾579.4万平方米,农作物绝收67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1 793万元。暴雨洪涝灾害 年内5个县区37个乡镇7.22万人受灾,损坏房屋1 884间,倒塌房屋225间,农作物受灾2 963.7万平方米,成灾1 871.5万平方米,经济损失11 974万元。其中7月4日~6日,米易县境内普降大到暴雨,米易县境内安宁河水位急速上涨,最大流量达2 680立方米/秒,超过警戒水位(警戒水位1 079米,流量1 990立方米/秒),为1998年以来最大警戒洪峰,造成667万平方米农田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 559.45万元,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 543.1万元;7月19日,仁和区平地镇降暴雨,达到141.8毫米,造成平地镇、大田镇等乡镇遭受洪涝灾害,造成10 469人受灾,经济损失达1 486.8万元。地震灾害 2008年8月30日16∶30分,仁和区大龙潭乡拉鲊村发生里氏6.1级地震,最大余震达5.6级。因地震灾害累计造成60个乡镇、街道受灾,受灾人口达到31.3万人,因灾死亡6人,倒塌房屋间数6 393间,房屋受损295 669间;农民沼气池受损4 519口;损坏桥梁32座,公路受损198条,山坪塘受损216座,水库受损48座,烤烟房受损7 707间。农业损失26 474万元。在抗灾救灾中,市农牧局及时制定、完善抗灾救灾预案,并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全市上下形成了以县(区)、乡(镇)、救灾、气象、农牧、民政等部门通力协作的联动机制。将灾情上报省级相关部门,积极争取省上的救灾资金支持,及时下发农业救济资金,解决受灾困难户生活困难。农牧、科技等部门及时派出农业专家,指导灾民加强受灾农作物后期管理,及时采取补种、改种等措施,尽量减小灾害带来损失。【综合协调】 市农牧局与市政府农业办公室合并以后,农牧局不仅承担着全市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执法等工作,而且负责全市农口部门的综合协调工作。2008年,市农牧局认真履行综合协调职能,全年组织农口例会2次,牵头农口部门全年的目标考核;筹备市委、市政府农村工作会议,组织起草《攀枝花市委 市人民政府 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农民增收的贯彻意见》(攀委发[2008]2号);准备和参加攀枝花市部分政协委员视察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协助东区会做好市代表东区团视察新农村建设工作。【概 况】 攀枝花水利农机行政和管理机构共计6个,其中市级1个、县(区)级5个。职工总人数429人(水利行业333人、农机行业96人)。2008年,攀枝花市水利农机局增设内设机构行政审批处。2008年全市完成水利农机建设资金58 956.69万元,较2007年增长61%,其中财政投入19 675.59万元(其中争取到省级以上财政投入资金11 408.73万元,较2007年增长114.3%),社会和群众投入资金39 281.1万元。全市完成蓄水1.39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面0.6万亩;新增节水及高效节水灌面1.85万亩;恢复改善灌面400万平方米;完成渠系配套130千米;解决农村饮水安全5万人;整治病险水库27座;新建机耕道36.5千米、硬化45.8千米;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21平方千米;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86万吨,水产值2.17亿元;完成地方电力发电量5.4亿千瓦时;新建堤防4千米;完成中央农机购机补贴专项资金458万元;新增农业机械2 201台/1.289万千瓦,农机总动力达50.54万千瓦;机耕作业面积29 000万平方米,机械灌溉作业面积34 526.67万平方米。系统职工朱家应获成都市和都江堰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廖正科获攀枝花市抗震救灾优秀党员。印发《攀枝花市水利农机内部工作手册》,涉及10个方面78小项。成功举行全市水利农机系统第六届职工运动会。【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 汶川“五一二”地震发生后,攀枝花市水利农机系统高度重视,迅速作出安排部署,当即要求各县区水利(水务)农机局及各中型水库管理单位排查地震所造成的次生灾害隐患。5月13日成立3个现场检查组,深入各县区进行水利工程设施现场检查。向都江堰灾区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对口支援广元市旺苍县,协助并指导抗震救灾。向灾区捐款捐物,累计金额达49 920元(其中“特殊党费”31 400元)。攀枝花“八三○”地震,在水利农机方面造成经济损失5.31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3.05亿元),震损水库53座,造成4.9万余人临时饮水困难。地震发生后,攀枝花市水利农机局积极开展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先后出动车辆350余车次1 400余人次,共计投入机械设备158台次,应急抢险经费490万元,进行查险和应急排险,对震损水库及时采取技术与巡查等措施确保水库安全,无一发生溃坝等次生灾害;及时组织人饮抢险突击队,为重灾区24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和5所小学架设饮水管道7 000余米,解决8 870人的临时饮水困难。此外还通过各(区)县、乡镇和受灾群众积极自救,全部解决灾区临时饮水困难。在抗震救灾的同时,早组织、早谋划,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按照汶川灾后重建规划标准,于9月底完成全市水利系统恢复重建规划,共计争取省上4 917万抗震救灾应急资金和震损水库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为攀枝花市灾后重建支持打下了坚实基础。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积极组织向灾区捐款捐物,累计金额达85 619元(含“五一二”地震捐款49 920元)。抽调骨干干部参加市委派出的四个工作组,赴平地镇、益民乡和红格乡指导“八三○”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成立“八三○ ”地震人饮抢险突击队】 “八三○”地震后,市水利农机局立即成立人饮供水应急抢险队,局领导带领局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15人,于9月6~11日分别为仁和区的大龙潭乡、平地镇、大田乡、盐边县和爱乡等重点受灾乡镇集中安置点、学校修建 24个集中供水点,紧急调集和购置人饮工程修复急需材料(各种管径管材7 000米,各种管件2 000余个,购置2.5千瓦发动机 1 台,扬程60米潜水泵1台,热溶器3台,水泥2T,砖2 500匹),砌筑洗漱台16个、安装水龙头110个,受益农户555户、移动帐篷学校及固定学校5个。抢险突击队共计解决8 870人临时饮水困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2008年,全市完成27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投入资金3 492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 816万元、省级资金690万元、配套及自筹986万元。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中,强化领导,落实责任,加强前期工作,严格投资计划和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确保工程质量,同时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建立长效管理和运行机制,确保已建工程发挥良好效益。【农村人口饮水安全】 2008年攀枝花市解决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完成投资共计1 975万元,修建工程457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56处、分散供水工程401处,完成主要工程量:土石方9.2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0.318万立方米、架设引水管道1 503千米,安装净水、消毒及扬水设备41台(套),解决全市两县一区25个乡(镇)73个村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日供水能力4 250立方米。博亚app最新下载年初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水利农机局局长为副组长,市水利、发改委、财政、卫生、审计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攀枝花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纳入全市“八大民生工程”,在全市形成各级领导有责任,层层有人抓,部门密切配合,群众积极支持的工作格局。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可研和实施方案严格按国家和省厅有关规定,按“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解决全市两县一区农村人口饮用氟超标水、苦咸水、污染水和严重缺水等饮水不安全问题。同时为了项目顺利实施,市水利农机局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纳入水利农机目标管理的同时,实行单项考核,未按时完成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市水利农机局与县(区)水务农机局及具体承办处室均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在项目的落实过程中,狠抓建设程序和资金管理,确保各项任务保质保量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2008年,全市累计完成137个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工作,全市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市政府以攀办函[2008]217号文件《关于全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验收情况的通报》对验收情况向全市进行通报,全市63处重点小〈二〉型以上水库、重要渠系工程和未纳入改革任务的74座一般小〈二〉型水库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已完成。攀枝花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建立健全水管体制改革组织机构,各县(区)政府均成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落实相应办事机构、专门经费和专办人员负责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日常工作;出台本地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全市水管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并根据水利工程承担的功能合理分类定性,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落实“两费”经费(基本支出和日常维修养护经费),人员分流安置及社会保障落实较好,各县(区)未发生群体性事件;对新聘用的管理人员,各县(区)按照相关规定办理了养老保险和医疗等保险。攀枝花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后,市直管的胜利水库管理所(中型水库)从原来的自收自支科级单位,改革为全额拨款的副县级单位。【农机工作】 2008年,全市用于农机化发展的资金3 662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1 097万元、社会资金1 498万元、农民投入1 067万元。其中完成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458万元。新增各类农机具2 201台套,2 198户农民直接受益;完成新建机耕道36.5千米、硬化机耕道45.8千米的民生工程任务,与交通部门一道完成农村畅通工程建设,实际完成197.08千米;全市共完成新增提灌设施63台/1 122千瓦,新增节水灌溉工程2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0万平方米。完成提灌机具修复改造242台/3 415千瓦,新增微电泵1 030台/735千瓦。全年共提水3 366万立方米。机耕作业面积43.5万亩,小麦和水稻机械化收获面积2 000万立方米;换发农机维修网点新证33个,农机经销设置维修网点8个;全市完成农机职业技能鉴定591人;投入科技试验示范资金26万元,完成机械化育插秧面积28.33万平方米;全年完成农机化技术培训30期,共培训1 563人次。全年辖区内未发生农机安全事故,办理拖拉机入籍登记568台,新考拖拉机驾驶员254人;年检拖拉机2 860台,检验合格率为90%,检审拖拉机较去年同期增加110台;创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5个,“平安农机”示范村7个,年底已全部验收达标,上道路安全检查拖拉机共336台次,出动检查车辆280台次,出动检查人员450人次,纠正交通违法行为153人次,发放农机安全告知书、发放宣传资料3 600余份;悬挂宣传标语45幅。【渔 业】 2008年,全市完成水产品总产量1.86万吨,渔业产值2.17亿元,分别较2007年增长34%和63%,全市农民实现水产业人均年增收40元以上。全市水产品总产量、渔业经济、农民增收明显增强和提高。攀枝花市水利农机局根据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水资源分布特点,充分发挥二滩库区、干热河谷地区、北部山区等区域地理优势,进一步实施渔业优势养殖带建设,大幅度提高水产品产量,推进渔业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发展。制定禁渔工作实施方案,全市共发放宣传资料6 360份,张贴标语116份,出动宣传车船59次,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22次。市水利农机局组织县(区)渔政部门进行3次联合、交叉检查,25次不定期检查。全市共计出动检查船艇59次,出动检查车90次,参加执法人员571人次。查获违禁捕捞船11只,收缴并销毁违禁渔网具7 550米,查处电捕鱼案件35起,没收电35套。没收违法捕捞渔获物370公斤,查处违法销售渔获物101公斤。【防汛工作】 2008年汛期,攀枝花市发生2次严重的洪涝灾害,主要是汛期局部强降雨和流域性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以及流域性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米易县境内安宁河流域,洪涝灾害涉及18个乡(镇),致使5.43万人受灾,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8亿元。攀枝花市水利农机局围绕“以人为本,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一中心,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积极应对,精心部署,科学调度,从早、从严、从实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和抢险救灾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了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组织开展全市防汛大检查,落实防汛责任制,修编完善防汛预案,充实防汛抢险物资,组建防汛抢险队伍,加快防汛指挥系统建设,加大水毁修复力度和病险水库整治进度,加强河道管理工作,同时加强防汛值班工作。由于防汛工作措施得力,防范及时,无一人员因洪灾伤亡,同时还避免了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发生。【水土保持】 全市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90个,其中市级25个、米易县12个、盐边县15个、仁和区30个、东区3个、西区5个,全市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审批率、实施率分别达到96%、100%、100%。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事后监管的力度,重点对开发建设项目实施水土保持方案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先后对15个典型项目建设进行现场检查,并做到有检查通知、有检查意见、有整改要求的书面记录,规范监督检查行为。l2月,在征求各县区具体意见的情况下出台《攀枝花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监督(暂行)办法》(攀水发\[2008\]85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市、县两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部门在开发建设项目监管工作中的职责,细化有操作性的工作内容。在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工作方面,先后对盐边县国胜盐水河电站建设项目、攀钢集团3号高炉异地搬迁改造项目、钢企公司欣宇化工15万吨烧碱异地搬迁改造项目进行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2008年度全市超额完成100千平方米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民生工程任务,累计治理面积达到100.14千平方米,其中东区15千平方米、西区15千平方米、仁和区25.14千平方米、米易县25.07千平方米、盐边县20千平方米。共计投入水土流失治理资金13 123.8万元,其中省级投入81万元、市级资金105万元、区县及乡镇投入189万元、社会资金投入5 638.4万元(包括开发建设项目投入和“大户”投入等)、其他部门投入7 110.4万元(包括农综项目、国土整治项目和烟水配套项目等)。【出台加快水利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突破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瓶颈”制约。组织相关部门研究、考察,5月22日市政府下发《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实施意见》(攀府发[2008]32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根据《实施意见》内容,攀枝花市将创新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坚持分类筹措、分级负责的原则,搭建水务投融资平台;全面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积极推进依法治水和科技兴水;大力实施“骨干工程”、“平安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富民工程”等民生工程,切实改善全市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四个倾力打造”的宏伟目标提供水利支撑。到2020年,攀枝花市将形成稳妥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节水高效的供水体系、生态良好的水环境体系、协调发展的水利产业体系。【沿江“创模”工作】 攀枝花市水利农机局作为市创模指挥部第三专项指挥部沿江创模指挥部牵头单位,负责指导督促三区政府、攀钢、攀煤、钒钛工业园区,按时保质完成“三河二沟”(巴关河、摩梭河、大河、沿江沟、马家田沟)的整治、城市建成区江河坡岸菜地的清理和绿化美化、江河清捞保洁、沿江垃圾清运等工作。2008年清理整治了集中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21个,出境水质和江河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在迎省技术检查中全面通过。【喻加坪地区地质灾害治理】 喻加坪地区地质灾害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一期工程地处攀枝花市仁和区金江镇,位于攀枝花飞机场东侧。工程于2008年4月6日在交易中心通过网上公开比选确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于4月11日动工,8月20日全部竣工。共计完成清淤26 250立方米,浆砌方3 406立方米,钢筋混凝土7 668立方米,土石方开挖51 221立方米,干砌石13 943立方米。工程完成直接投资1 530.5万元,其他费用669.5万元,合计总投资2 200万元。【水土保持专项执法行动】 2007年11月~2008年6月,攀枝花市开展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执法行动。省、市和县区水土保持相关部门组织进行联合执法,深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规定时限和要求内完成对部分违规违法开发建设项目分级处理工作,对典型违法违规项目进行上报通告,同时监督其进行整改工作,严格按专项执法工作计划完成各项工作内容。在此次专项行动执法过程中,全市共计开展集中宣传活动19次,发放宣传手册、图画、传单15000余份,出动宣传车42台(次),发布专项行动动态信息简报31期(版),在市、县(区)主要交通干道印刷宣传标语9条。全市累计对辖区内270余个项目进行56次监督检查,发放整改通知50余份,上报省水利厅典型违法违规项目2个。【西区查获一起贩卖野生江鱼案件】 2008年3月12日,西区农业水利局接到群众举报,称有人在河门口电厂大门内侧贩卖野生江鱼,西区农业水利局立即出动,派出3名渔政执法专业人员赶赴现场,并将正在进行交易的王某、张某2人现场挡获。查获江黄鱼桑鱼、水蜂子等,约5斤,经询问,2人明知正处于禁渔期,但禁不住野生江鱼高昂价格的,非法进行贩卖。执法人员对其进行渔业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收缴其捕捞工具和野生江鱼,并将查获的野生江鱼放回金沙江。【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攀枝花市水利农机局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水产品检测,共抽查5次154个样品,未发现三聚氰胺等,确保市民吃上安心、放心的水产品。2008年分别在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举办8期“水产品质量安全与健康养殖新技术培训会”,培训人员达到1 400多人次,90%的养殖大户参加培训。【完成全市第一次水产养殖农业污染源普查上报】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2006]36号)精神及省、市有关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的文件要求,为摸清攀枝花市水产养殖业污染排放的基本情况,2008年攀枝花市水利农机局开展了水产养殖农业污染源普查。采取有效措施,从人员培训到入户普查严把质量关,确保普查数据的代表性、有效性、可靠性、准确性,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入户调查、数据核查、录入、汇总、初次上报等水产养殖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此次水产养殖污染源普查从养殖面积、养殖模式、养殖类型、养殖品种、换水频率、排水去向、排水处理情况、饲料使用情况、渔药使用情况、肥料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细致的普查登记工作。通过全市各县区、乡镇水产普查员的共同努力,全市共普查登记养殖户700户,其中米易275户、盐边312户、仁和103户、东区5户、西区5户。从普查结果看,池塘养殖主要集中在米易县和仁和区,网箱养鱼主要集中在盐边县和米易县,在饲料、渔药、添加剂等投入品的使用方面,均未发现违禁使用情况,养殖水体水质符合养殖生产标准。【天然水域人工增殖放流】 2008年,攀枝花市分别在二滩库区、金沙江和安宁河等天然水域开展人工增殖流放活动,共计放流苗种总计约700万尾,包括鲢、鳙、草、鲫、大口鲶、裂腹鱼7个品种。以本次放流活动为契机,全市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逐步引导全市广大群众共同参与保护渔业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至此,攀枝花市自1999年开始在全市天然水域实施渔业资源增殖行动以来,共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135万多元,增殖放流各类优质苗种(卵)10 260万尾(粒);各天然水域捕捞产量累计达7 300多吨,销售收入达1.2亿元,2万余农(移)民人均渔业增收约6 000元。